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千一十六章蛤蜊光

,不渗水,易清洗等诸多的好处而已。”

“随着工艺的进步与提升,渐渐的,瓷器上的色彩越来越丰富,纹样越来越精美,尤其是历朝宫廷用瓷,更是一直占据古代工艺品的巅峰,发展出了诸多的门类。”

“这些瓷器中,尤其是各种釉上彩瓷器,多数的颜料里都含有铅。含铅的釉上彩瓷、低温铅釉瓷,受外界物理、化学物质的侵蚀以及自身内部缓慢的化学变化影响,会在瓷器表面产生一种彩色的膜状物,随着‘瓷龄’的不断增加,这种膜状物也会慢慢地增加、增厚,达到一定厚度时,就会产生一种光学的物理散射反应,类似蛤蜊壳内部那种闪烁的‘彩虹光’,故人们称它为‘蛤蜊光’。”

“现在你也常吃海鲜了,对于蛤蜊内壳的反射光应该不陌生了吧?”周至对安心表姐说道。

“真的耶。”许安心认真地看着橱窗里的瓷器,还变换了几个角度:“以前看这些东西怎么完全没有发现?!杰克你看,真的有彩色反光呢!”

“这种因为铅氧化而造成的彩色光反射现象,在迎光侧视的时候尤其明显,而其时间往往需要也要经历数百年。”

“氧化层要是再增厚到一定程度,还会出现‘返银’现象,这个在明代青花里尤为明显,不过不是我们今天的研究内容,先不讲它。”

“根据瓷种的不同,年代的不同,蛤蜊光的表现也各有差异。”

“比如蓝彩,蛤蜊光的出现就比较快,而年代相对较为久远明万历年间的红、黄、绿三色的‘大明彩’,不光在彩釉上能见到光彩夺目的蛤蜊光,有时就连牙白色的底釉上,也有这种令人目眩神迷的光晕闪现。”

“这种白底被我们称为‘珠光’,意思是其光晕显得如同珍珠的表现一样,与彩釉蛤蜊光一起,合称为‘蛤蜊珠光’。”

“曾有陶瓷专家、鉴定家为此写有专著,认为蛤蜊光的形成至少得在三百年以上,并由此断言清康熙、雍正朝以上年纪的瓷器彩色釉面,才有可能出现这种蛤蜊光。”

“因此蛤蜊光在一段时期内,成了古瓷的标准特征,也成了鉴定古瓷的重要依据。”

“再到后来经过研究,大家发现其实清代的瓷器当中,尤其黄、绿、蓝等铅釉彩色的边缘部分和堆积部分,也常常可以看见这种正视难看见,侧视则分明的‘蛤蜊光’。而目前看来,离现在最近的,会产生‘蛤蜊光’的瓷器,甚至包括了计划经济时代艺术瓷厂生产的粉彩瓷瓷,比如‘毛瓷’和‘建国瓷’上,也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