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时 间:2016年1月11日</b>
<b>地 点:海淀区上地南路某咖啡馆</b>
<b>访谈者:定宜庄、苏柏玉</b>
<b>[访谈者按]</b><i>2007年我在劲松为白四先生做访谈时,曾听他说到当地一句话:“哈一党,夏一窝,谁家没有关家多。”意即在架松肃王坟多达数十姓的守坟人中,有姓哈的、姓夏的,但还是数关家的人数最多。此次本书出版,承蒙橘玄雅先生推荐,联系到了关家后人关俊民先生,与他交谈长达四小时有余,这里先对二位表示由衷的谢忱。注40</i>
<i>关先生的这篇访谈,内容和线索相当丰富,但他毕竟年轻1968年出生,谈话中的很多内容或者来自听长辈聊天,或者出自自己的阅读和网络,又因曾就读于满文书院,接受过满学方面的专业训练,也有与专业人士交流切磋的机会,但遗憾的是,所述内容很少是他亲身的经历和体验,而我最初决定将其放入书中,是因为架松一带,是北京东南郊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一处,仅仅白四一篇口述,还是过于单薄,难以支撑起对这一地区全貌的描述。关先生对架松来历、与肃王坟的关系以及当地环境的诸多叙说,尤其是有关里潘家窑和外潘家窑养鸭户以及自家土地分布情况等的介绍,多少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这片土地的大环境与背景的机会。至于对历代肃王坟地的一一介绍,虽然是关先生最感兴趣、也曾着力去逐一踏勘、在访谈中也费时最多的内容,我却只择其梗概选用了一部分而未全录。这样做的原因,是对于这方面的内容,近年来关心和研究者甚众,先有冯其利先生的专著《清代王爷坟》,现有网上若干图片和文章,甚至有众多热心人士专门为此建立博客群以切磋讨论,我这里便没有必要花费篇幅了。</i>
<i>事情本来到此为止,可是当我再次审读这篇口述稿,并且与关俊民先生在电话中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和确认时,却发现我忽略了一个十分重大的线索。事实上,这也正是关先生这篇口述中提到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内容,那就是,白四也好,关先生也好,关先生每每提到的戴鑫英先生也好,还有他讲的归属肃王府的众多人等包括那些名人们,其实并不能简单地以“守坟人”“坟户”来一语蔽之。他们都是王府属员,而清代王府属下的官员、兵丁、奴仆与太监,各有各的身份,却是既不同于外八旗官兵,也不同于皇家内务府人丁的另外一个系统中人。</i>
<i>清代王公属下人丁的情况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