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日本海沟 7

第二天早上七点,“大东丸三号”在海面低速反复探测了几次深度以后,在下沉岛屿的正上方停了下来。

天气与昨天一样,晴空万里,风平浪静。海底开发株式会社所属的加油、潜水两用船“巽丸号”头天晚上已经赶到了会合地点,这会儿正在距“大东丸三号”三百米左右的海面上进行着紧张的作业准备。

“海神号”先被起重机吊起,然后又被稳稳地放到海面上。小野寺和结城先后跳了上去。“海神号”左右摇摆,晃动得颇有些剧烈。小野寺从指挥塔的升降室钻进吊篮,再跟着结城的口令,慢慢地由升降口向“巽丸号”靠拢。——“巽丸号”的船体四周布满了防冲撞的红色塑胶球。有人从后作业平台上抛下一根缆绳,接着,甲板上的固定臂伸出,将“海神号”钳住,固定,随后油管放下,开始向“海神号”注入燃料。

这种1948年由皮科尔率先研制出的巴奇斯科夫型深水潜艇,从其类型上讲已过于陈旧,但就目前而言,靠轻于水的金属锂获得浮力的深水潜艇不多见,美国有两艘,法国有一艘。虽然铝合金及FRP(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材料制造的浮船也已出现,但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成功研制了同温层热气球FNRS—1号,第一次把人类送上三万米高空的著名物理学家奥奇斯特·皮科尔的真正功绩却在于FNRS—2号——巴奇斯科夫型深水潜艇,这一发明让皮科尔的名字成为不朽。

“浮力学的天才”皮科尔!

如同气球靠氢的浮力翱翔天空一样,他实现了人类在大海中亦能自由漂浮的梦想。在此之前,所有的深水潜艇都被认为不能离开工作母船,必须用钢缆时时将其系住。1934年,威廉·比勃设计的潜水球创下了潜水九百八十四米的纪录,他的设计竟与公元前亚历山大大帝所采用的方式如出一辙。然而,这个起关键作用的钢缆同时也成了深度下潜的最大障碍!由于钢缆吊下的是沉重的、钢铁制成的耐压球体,需要较大的安全系数,所以,一千米长的钢缆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弄得不好,它完全有可能自己不堪重负而发生断裂;这时,如再遭遇暗流,其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皮科尔的设想是:建造一个能脱离笨重、危险的钢缆的束缚,自由地潜入海底并自由运动,而当压舱物去掉时,又能浮出水面的“水中气球”。——是潜水舰吗? 不,它显然不能完成这一使命,它的耐压构造达不到要求。在海底深处,当每平方厘米的水压约为一吨时,它的中空构造体就会变得像薄纸一般。就连酒瓶的软木塞在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