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4章 险些尴尬!

毕竟史弥远死了没多久,脸还是要给他侄子史嵩之,且伐金大军的军粮由他所在的京湖制置司供应,孟珙听史嵩之的,史嵩之有足够手段制约伐金大军。

关键在于他所讲的一旦不用孟珙,吓唬大家:“童贯之事重演就在眼前!”则大家就成了千古罪人,这个锅是谁都背不起的。

主将动不了,那就动监军陈贵谊,本来大伙儿不想动他,毕竟大家是同行,都是文官,文官动文官,岂不是让武夫们看笑话。

他们先是提醒陈贵谊要认真履行监军的职责,发现他一条路黑到底,继续帮着孟珙。

得,就换他!

不过陈贵谊是老资格文官,一般官员去换他,搞不好他来个抗旨不遵,要是孟珙又打胜仗了,那他更有理由,以这个老小子热衷名利的尿性,真有可能抗旨不遵!

抗旨不遵,对于我大宋文官是件事吗?

真不是件事!

在很多人心中,抗旨不遵的结局往往十分凄惨,轻则撤职,稍微严重些就得问斩抄家,再严重一些甚至会株连九族,毕竟在古代是皇权至上,在世人心中,帝王就是天,是每个人都必须要服从的。

比如在《水浒传》中,皇帝给宋江赏了酒,不过当时宋江被人陷害,赏赐的酒也变成了毒酒,但宋江即便知道酒里有毒,他依旧将酒喝了下去,因为他知道这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但得看人,宋江是个归正反贼,岂能和陈贵谊相比。

陈贵谊(1183年---),其曾祖“陈确”赠少保,祖父“陈大刚”赠少傅,其父陈宗召官至太师、工部尚书,陈贵谊于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登进士,且理宗对贵谊很是器重,从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起,7年间4次升迁。

宋朝时期的制度就是皇帝与文官共同治理天下,因此文官并不十分畏惧皇帝,比如在王安石变法期间,司马光与王安石就常常抗旨不遵,拒不完全统计,宋朝时期抗旨的记录就已经超过了一百次,足见抗旨也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宋朝时期,文官地位很高,抗抗圣旨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陈贵谊出身高贵,资格老,有圣宠,只要不是造反,没造成严重后果,他绝对敢抗旨不遵!

所以,郑清之与众大臣商量后,派出了郑性之去传旨,同时把陈贵谊换下来,郑性之当伐金大军的监军。

郑性之与郑清之一字之差,但不是兄弟,郑性之(1172年—)字信之,初名自诚,号毅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