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二九章 暴风雨转中雨

不正,急于笼络人心,所以大发乌纱帽。在福建时期,隆武朝的内阁成员之多,开创了大明朝从未有过的先例,最多的时候一度高达二十余人。

逃出福建后,军阀中再没有像郑芝龙这样的庞然大物,武将的威胁迅速降低,文官集团变成了皇权的最大敌人。为了对抗文官集团,隆武帝和汪克凡联合,一个逃亡皇帝加上一个羽翼未丰的小军阀,用了三年时间不断蚕食,从文官手里夺回了不少权力。

矛盾在日积月累,不同的施政方针,早晚会发生激烈的碰撞,隆武新政就像导火索,点燃了皇权和文官集团之间的战斗。

因为隆武新政触犯了士绅地主的广泛利益,文官们联合起来了,王公勋贵联合起来了,两广的地方军阀也联合起来了,大家拧成一股绳,把隆武新政一夜之间打回原形。

如果是万历皇帝,也许就此赌气不上朝了,如果是嘉靖皇帝,也许只好忍气吞声,把自己的亲生老爸叫叔父……隆武帝却和这些在深宫里长大的皇帝不同,少了一份未经风雨的拘束和懦弱,多了一份中兴大明的决心和魄力,一定要反击回去,继续推行隆武新政。

(多说一句,嘉靖皇帝虽然一度屈服,最后还是赢了,下诏尊兴献王为皇考,还是把亲生老爸叫爹,到了嘉靖十七年,又追封兴献王为“睿宗”庙号,和明朝的列代皇帝同等待遇。)

汪克凡回到桂林,隆武帝多了一个强有力的臂助,当然要趁势反击,税制改革只是第一步,在权力斗争中,人事变动才是最直接的反映。汪克凡和文官集团开战后,隆武帝终于站了出来,加封汪克凡的母亲妻子,旗帜鲜明的对他表示支持。

如果只是在背后搅风搅雨,终归成不了大事,隆武帝性格坚韧,又有远大的志向,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站到了风口浪尖上。

支持汪克凡,向文官集团和王公勋贵宣战,隆武帝做出这个决定,并不轻松。事先他和汪克凡、傅冠等人反复商议,又取得内庭太监王坤、庞天寿、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祥等人的支持,才终于下了这道圣旨。

他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准备迎接文官们的骂战。从正德朝开始,文官们和皇帝发生冲突的时候,最直接最有力的武器就是蜂拥而上的骂战,不是一个两个出来骂皇帝,而是大家一起骂,用大义道德把皇帝骂成一个荒淫无道,不仁不义不孝的昏君,一边骂一边变相罢工,国家机器彻底瘫痪,让皇帝的命令执行不下去。

抢占道德制高点的破口大骂,加上非暴力不合作,骂街泼妇和圣雄甘地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