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5章 第三者介入

纸简单。

“熟人作案”的看法,正符合洋介的情况,尽管作案未遂。

倘若洋介先到作案现场,刚好成为警察判定的罪犯。不过,以从前的交友关系、工作单位的人际关系为中心展开调查倒让洋介放心了。他跟小松的确是“熟人”,但不是“朋友”,也不是“同事关系”。

洋介与案件无关,却是“案犯的候选人”。即使作为案件的知情人接受调查,也够糟糕的。万一受到小松恐吓的事实被警察发现,那就不是什么知情人的问题,很可能成为怀疑对象。何况他为了侦察小松的住处,在周围转悠过,还向邻居打听过小松的情况。

洋介突然不安起来。没人知道他和小松的关系。不要紧,他安慰自己。

然而,他安慰自己的同时,不安像迷雾般涌起。好容易驱散乌云君临大地的太阳又被不安的迷雾所笼罩。怎么这么忧心忡忡呢?洋介凝视着不安的根源,这不安是他无论如何想回避的。

把自己和小松联系起来的是照片底版,它或许还在小松手上。可现场没有一点痕迹。只要底版不存在,就没什么可怕的。

话又说回来,底版怎么会不在现场呢。小松手里没有了么?不可能。小松卖掉的显然是一卷胶卷中剪下的一张。不知他拍了多少张,比较可靠的分析是,一卷胶卷中,小松利用同一机会或者多个机会,拍摄了多个镜头。

如此说来,为什么没留在现场呢?对了,先头的来客拿走了。也许同一卷胶卷中还拍摄了对先头的来客不利的镜头。

肯定没错。小松的敲诈对象不止洋介一个。他从好几只“鸭子”身上捞油水。杀死小松的是他的受害对象之一。凶手从小松手里夺走了作为恐吓材料的胶卷,里面包括洋介的底片。

洋介终于找到了不安的根源。他的底片被凶手拿去了。只要凶手不落网,警察不可能看到这些照片。

但是,万一凶手被捕,洋介和咏子的关系就暴露了。他俩的关系暴露出来,也许会有警察对咏子的死因产生疑问。

这时,洋介觉察到潜在着更可怕的危险性。凶手看到从小松手里夺回的底片,得知洋介也是被敲诈对象之一,

而且得知洋介可能具有杀死小松的动机,那该怎么办?凶手为了逃脱罪责,很可能嫁祸于人。

洋介被自己的猜想吓得脸色苍白。如果凶手把罪责推到自己身上,他拿不出不在现场的证据。再说,他具有充分的动机。

自己处于凶手的地位,很可能这么做。可是,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