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584章 工作问题

关于甲骨文里的“夏”,来历还没有定论,大家认为这个字和“夔”相通,一来是作为人名使用,二来是作为“夔”来用,是个拎着道具跳舞的人形。

在周代乐舞里,夔是一种祭祀舞蹈,这个用法在金文里才有记录。

而《说文解字》里,夔被解读为头角,人脸,双手的组合。

这个组合类似龙形,又由此引出许多的解释。

但不管什么东西,这个字和商朝之前的夏朝,并没有直接联系的论证关系的。

也就是说,无法从文字学上来证明夏朝的存在。

但是周至在史书上发现了一种记录,那就是夔为乐正职官,而这个职官并非始于周代,他是尧舜的乐正之官。

周至在课堂上讲得口滑,便说大禹搞不好就是夔,比如中国有个不太被使用的成语,“一夔一契”,这两人都是舜时的贤臣,后世用来比喻良辅。

契后来成了商部落和商朝的祖先,而夔却没有如契那样留下详细的记录。

那是不是可以大胆地猜测一下呢?

夔,契,舜帝贤臣,一个发展出了夏部落,一个发展出了商部落,后来夔演化成了夏,而契演化成了灭夏的商,之后毁弃了夏朝的一切特征,只在历史典籍和传说当中,留下了些许的蛛丝马迹。

夔是乐正,就是祭祀乐队的组织者,带上头角状的饰品,两手持羽扇状的悬垂道具,可能是摹仿鸟类,进行舞蹈,而舞蹈所起到的作用,则是指挥祭祀乐队。

到了后来,这个职务的职能发生了一些变化,可能成了禹的职务。

比如传说皇帝得到夔龙之皮做鼓,声闻五百里,而鼓在古代乐队里,同样也是控制节奏的重要乐器。

大禹治水化作大熊,传说也是通过击鼓通知老婆来送饭,结果因为石头击打到鼓上传递了错误信号,怀孕的老婆送饭发现自己老公是熊,吓得化作了石头,大禹剖开石头得到了儿子,因此给他命名为“启”。

同样的,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还使用一种神奇的步伐,叫“禹步”,相传这种步伐具备神力,大禹用它刻画出九州疆域,这个步伐后来也演变成了道家的一种祷神仪轨,可以遣召神灵,驱邪迎真,后世道家管这个叫“布罡踏斗”,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曾将之设计到情节上,说诸葛亮在五丈原上为了延寿曾经施展,只可惜被魏延踏破。

说白了,还是类似一种祭祀舞蹈。

因此夔,禹,夏,就产生了文字意义上的关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