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大学小组赛第一场当天,
校队在吴东卿的带领下提前三个小时到体育馆,进行赛前热身,吴东卿认为,陌生的场馆打球会造成感觉上的差别,熟悉的时间越长,对球队的发挥有好处。
慢慢的,这也变成了理工校队的习惯。
早上6点,没有观众,没有工作人员,没有对手。
空旷的篮球场只有篮球撞击地板发出的蓬蓬声,偶尔啦啦队会发出欢呼给大家加油打气。
……
距离浙大不远的小吃街,榕城大学校队,在主教练的带领下,正在享用他们的早餐。
片儿川,葱包烩,泡饭,拌面,早餐的种类很丰富,分量也是杠杠的。
无法想象,两个小时之后,他们还要进行激烈的比赛。
其实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很多校队都是如此。
他们不是专业的运动员,也没有想过要打职业,全凭爱好驱使,在饮食上不会对自己太严格。
而且很多大学的教练是学校的老师,他们脑子里都没有饮食规划的概念,更别奢望他能要求学生们了。
弱者的能力,可能是天赋受限,勤奋不足,方法不对或者其它原因导致的,无法找到一个统一的答案,而强者的强大,离不开勤奋和坚韧。
无论哪个行业,只要是金字塔顶端的人,天赋异禀也好,资质愚钝也罢,都是经过勤奋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否则泯然众人。
浙大校队能够成为分赛区冠军,全国赛季军,离不开他们的勤奋。
他们的勤奋,靠的就是教练的严格督促。
浙大的教练曾在米国留学,期间曾经担任98年的NCAA大学联赛冠军队伍肯塔基大学的助理教练,他有自己的一套训练体系,对校队的队员们要求也很严格,特别是饮食习惯。
食物是人体的补给,对人的体质有很大影响。
欧美国家体质好,有基因的原因,但饮食习惯也占据了大部分。
运动员,三分靠练,七分靠吃,吃什么,怎么吃,什么时候吃,都是有科学依据的。
浙大的教练接受球队,对学校的要求就是增加经费,改善队员的饮食,其实运动员吃的食物,并不是那么好吃,有些甚至难以下咽,能坚持吃下来的,需要很大的韧劲。
职业运动员是自由的,非要吃垃圾食品,没人管得了他,但学生不同,老师和教练是绝对的权威,让你吃,你必须吃,不听话就滚蛋。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