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6章 敌性列岛

,欢若父子。计王之君臣亦已知之。高丽,朕之东潘也。日本密迩高丽,开国以来,亦时通中国,至于朕躬,而无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王国知之未审,故特遣使持书,布告朕志,冀自今以往,通问结好,以相亲睦。乱圣人以四海为家,不相通好,岂一家之理哉。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图之不宣。”

总之,这封国书的意思是说:忽必烈依照天意,就任天赐的大国皇帝。即位之初,看到高丽的百姓受苦受难,于是派兵前去拯救,现在高丽已成为帝国的东藩,与帝国相交甚好。而日本与高丽相邻,也常与中原通好,为什么不派使节来见朕?如果日本拒绝通好,将会违背圣人所说的四海一家的道理,忽必烈将不得已派兵以武力征服。

总之,表面上看是要求通好和睦,实际上却是战争宣言。

镰仓幕府的人读完忽必烈的国书之后,吃惊的同时也非常愤怒。

日本自源平之争以来,名义上的政权在京都(朝廷),而实际上的实权却掌握在镰仓幕府的手中。但是,在此之前,战争都是内乱,从来没有受到过来自外国的侮辱和挑衅。

而且,日本在律令体制下,以唐为邻国,自推古朝派遣遣隋使以来,―向与中国采取对等的外交。而至于朝鲜半岛,自神功皇后以来,一直将其视为自己的朝贡国。

唐亡宋兴,新罗灭,高丽兴,这些都没有改变日本对中、朝的认识。

然而,朝鲜不知何时被北方勃兴的蒙古征服,忽必烈自称为神圣帝国的皇帝,现在来要求日本臣服。

这个时期,日本的排外思想增强,以朝廷为中心并以信奉神灵保佑的神国思想为基础的国家观念也增强了。忽必烈的国书否定了日本的神性,夺走了历史上的朝贡国,并要求日本臣服,日本不可能答应这样的要求。

当时刚满十八岁、血气方刚的时宗怒道:“北方的蛮夷竟称我万乘之君为小国之君,欺人太甚。说什么受天明命,简直是不知天高地厚。立即斩掉来使,以宣我国威。”

时宗虽然已经怒不可遏,似是此时的他其实也已经听说蒙古帝国的广袤版图和强大的军事实力。

执政北条政村已经六十三岁,虽然权势日衰,值是作为支撑着镰仓幕府的老臣,一向行事谨慎。

“国书以大蒙古国皇帝奉书日本国王开始,以不宣结束,就说明在今后的交涉中并不要求日本臣服。还有,所谓不好用兵这句话,虽然是恫吓,但是与之前蒙古的强硬姿态不同,这是承认日本可以以一个不臣服的朝贡